当前位置: 首页 - 校友工作 - 校友风采 - 正文

以青春赴山海,以初心践使命——校友张志鹏的西部成长故事

2025年09月19日 ysxy 点击:[]

2015 6 月,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钟声悠扬响起,张志鹏的手中紧紧攥着两份意义非凡的“答卷”:一份是见证四年专业深耕的毕业证书,凝结着他在校园里的学习成果;另一份则是承载着理想与担当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报名表,寄托着他对青春价值的别样追求。彼时,“到西部去、到基层去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号召,如同一束穿透迷雾的光,点亮了他对未来的思考——与其在熟悉的环境中按部就班、循规蹈矩,不如奔向更广阔的天地,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,为需要的人做些实实在在的事。

同年 8 月,带着装满生活用品的行李箱和一腔滚烫的热忱,张志鹏跨越千山万水,抵达了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,正式开启了他的西部计划志愿服务之旅。初到边疆,挑战接踵而至:干燥的气候让他时常口干舌燥、皮肤不适;陌生的维吾尔语让日常沟通充满障碍;迥异的饮食与生活习惯,更是让他一度有些手足无措。然而,当地群众的热情与善意,如春风化雨般消融了所有隔阂:社区阿姨特意送来刚出炉的热馕,麦香中满是温暖;同事耐心地教他维吾尔语日常用语,一字一句皆是真诚;田间地头里,农户们淳朴的笑容和亲切的问候,让他渐渐卸下了陌生感,把这片土地当成了自己的“第二故乡”。在温宿的一年零八个月里,张志鹏始终秉持着“多做事、做实事”的态度,在一个个志愿服务场景中,默默践行着出发时的初心。

周末的时光,他大多留给了温宿县敬老院。每次前往前,他总会提前向工作人员打听老人们的需求,有时是带些软糯易嚼的点心,满足老人的口味;有时则扛着扫帚、抹布等清洁工具,准备为老人打扫房间。一到敬老院,他便立刻忙碌起来: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擦拭家具、更换干净的床单,让老人的居住环境更整洁;陪听力不好的爷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,耐心倾听老人讲述年轻时的故事,哪怕需要凑近耳朵反复确认,也从未有过一丝不耐烦。这段在敬老院的志愿服务经历,让他深刻明白:对孤独的老人而言,“陪伴”本身就是最温暖的慰藉,无需华丽的语言,只需真诚的守护。时间久了,老人们都深深记住了“那群来帮忙的年轻娃娃”,每次他离开时,老人们站在门口挥手送别,一遍遍叮嘱“路上小心”,这些温暖的瞬间,成了他周末最珍贵的牵挂。

此外,县上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中,也总能看到张志鹏和其他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。活动开始前,他们早早到场布置会场,搬桌椅、摆资料、挂横幅,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到最好;活动进行时,他们主动引导参会群众就座,细心地帮老人、小孩找到合适的位置,耐心解答大家关于活动流程、注意事项的疑问,用热情的服务保障活动有序开展;活动结束后,他们又忙着收拾物料、清理现场垃圾,直到场地恢复往日的整洁,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。虽然这些工作琐碎而辛苦,但每当看到活动顺利举办,群众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,他便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。


 除了这些专项志愿服务,张志鹏还主动跟着驻村干部一起走访农户。走在乡间小路上,他总会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,认真记下独居老人的补贴申领需求、返乡青年的创业困惑、农户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,回到办公室后再整理汇总,协助干部们寻找解决办法。凭借自己的艺术设计专业技能,他还主动为乡镇文化站绘制脱贫攻坚主题墙画,将“勤劳致富”“精准脱贫”等理念融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中,让抽象的道理通过色彩与线条走进群众心里,激发大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。那些在田间地头奔波的日子,那些被群众紧紧握着双手、真诚道一声“谢谢”的瞬间,让他真正读懂了“基层”二字的重量——它从来不是书本里抽象的概念,而是关乎群众衣食住行的民生小事,是需要用耐心、真心、责任心去守护的沉甸甸的责任。

2018 1 月,西部计划服务期满,当身边的许多志愿者选择回到家乡时,张志鹏却毅然选择留下,通过“天池计划”成为了新疆的一名基层储备干部,身份从志愿者转变为基层工作者。身份的转变,意味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:他从最基础的整理档案、撰写工作简报学起,跟着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如何将晦涩的政策文件,转化为群众能听懂、易接受的“家常话”;在疫情防控期间,他更是冲锋在前,凌晨五点便起床协助社区开展核酸检测工作,顶着凛冽的寒风为隔离群众运送生活物资,用脚步丈量着责任区的每一条巷道,确保防控工作不留死角。这段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:基层工作没有“捷径”可走,唯有“俯下身、沉下心”,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,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。也是在这段扎根基层的岁月里,他遇见了相伴一生的爱人。他们因共同守护边疆的初心而相知,因对基层工作的热爱而相守,于 2023 5 月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。这份在西部热土上收获的爱情,让他对“扎根”有了更温暖、更深刻的理解,也让他多了一份留在新疆、建设边疆的坚定决心。

2020 年至今,张志鹏来到了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哈日布呼镇,在不同的岗位上,始终践行着基层干部的使命与担当。最初,他在乡村振兴办工作。那段时间,他走遍了镇里的每个村组,挨家挨户核对脱贫户的家庭收入,细致排查可能存在的返贫风险,积极为种植户对接农产品销售渠道,帮助他们解决“卖难”问题。当看到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,家门口的道路越来越宽,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时,他真切地感受到:“乡村振兴”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、生活越来越幸福的实际行动。之后的三年,他调任至综治办工作,这里的工作对“细心”与“耐心”有着更高的要求:调解邻里间的宅基地纠纷时,他需要反复上门走访,倾听双方的诉求,结合政策法规耐心讲解,努力化解矛盾;开展反诈宣传时,他带着宣传册走进集市、走进农户家,用真实的诈骗案例提醒老人们“不轻信、不透露、不转账”,提高群众的防骗意识;排查辖区内的安全隐患时,他逐户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好,认真登记流动人口信息,用脚步筑牢乡镇的“平安防线”。如今,他在应急办任职,工作内容与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:从秋收时节的农机安全检查,到汛期的河堤巡查,再到冬季的森林防火宣传,每一项工作他都不敢有丝毫懈怠。记得去年秋天,为防范农机作业事故,他和同事们连续一周在田间地头宣讲农机安全规范,手把手教农机手检查刹车、防护栏等关键部件,直到确认每一台农机都符合安全作业标准,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。

2024 7 19 日,女儿的出生为张志鹏的人生增添了“父亲”这一全新角色,也让他对“责任”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。如今,每当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,回到家中抱起女儿,看着她稚嫩的笑脸、挥舞的小手,他总会想起哈日布呼镇田间升起的袅袅炊烟,想起群众眼中那份信任与期待的眼神。他深知,自己不仅要守护好自己的小家,更要在应急办的岗位上、在基层工作中,守好每一道安全关,护好一方百姓的平安,让这片养育他、成就他的西部土地,变得更加安宁、更加美好。

2015 年到 2025 年,十年光阴匆匆而过。张志鹏从一名青涩懵懂的大学毕业生,一步步成长为扎根边疆的基层干部,也成为了一位负责任的丈夫与父亲。有人曾问他:“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西部,你后悔吗?”他的答案永远是坚定的“不”。在温宿敬老院的暖阳里,他收获了奉献的快乐;在哈日布呼镇的田间地头里,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;在女儿的摇篮旁,他懂得了责任的重量。他找到了青春最珍贵的意义——不是活成别人眼中光鲜亮丽的模样,而是用自己的脚步,丈量祖国辽阔的山河;用自己的付出,践行一名基层干部的初心与誓言;用自己的爱,守护好自己的小家,更守护好边疆的“大家”。未来,他仍会带着这份对西部的热爱与对工作的责任,在博尔塔拉的这片热土上,继续书写属于他、属于他的家庭与西部的温暖故事。